孙宁:中央文献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图源:作者供图)
中央文献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求是》英译札记
孙 宁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第六研究部,北京 100032)
摘 要:翻译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准确再现原文的动态过程,其中理解和表达是翻译中的两个主要阶段。理解与表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成了翻译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理解和表达的关系是提高译文质量,提升译文传播效果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中央文献翻译,以《求是》英文版的译文为例,主要从汉英两种语言上的差异入手,从译者的翻译实践出发,通过总结和梳理理解中的难点和表达中的策略,探究在中央文献翻译中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求是》;英文版;翻译;理解;表达;主要矛盾
翻译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即译者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等,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从目标语中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源语文本进行准确再现的过程。由此可见,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其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是准确表达的关键和基础(徐涓 2009:59);表达是理解的目的,译者在推敲最佳表达方式的同时,又会反过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因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理解与表达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两者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所以,翻译中的主要矛盾就是理解与表达之间的矛盾(程镇球 1980:4)。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即正确处理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没有准确表达的可能性,换言之,表达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谭卫国 2006:117)。没有对原文的理解,就谈不上翻译;对原文理解不深不透,翻译就会出错。
在汉译英中,汉英间语言特性上的差异是影响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汉语相较于英语而言,更加注重意念连贯,不刻意追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采用的是散点句法,然而这一特点使得原文的逻辑关系往往隐藏在大段流畅而气势磅礴的行文中,成为正确理解原文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汉语的这种特点在中央文献,尤其是《求是》杂志的文章中尤为突出。《求是》杂志作为党刊,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但是其文章具有很多鲜明特点,比如内容深邃,行文复杂,无主句、复杂长句多,逻辑关系不清晰等现象十分常见。
此外,由于中央文献内容涉及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如《求是》杂志英文版所选文章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其中多数文章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因此,就中央文献翻译而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不仅与其语言文字水平相关,还涉及其对文中背景知识的掌握(贾毓玲 2011:78)。
(一)对原文潜在逻辑关系的理解
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往往认为相较于英译汉而言,汉译英在理解环节上应该更加轻松省力,因而将翻译的重点放在了表达上。尽管在汉译英中译者要理解的是母语,且一般而言,译者对母语的掌握要优于对外语的掌握,但理解并不仅仅是词汇和句式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汉语这种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比较复杂,且非简单对应关系的语言,有时字面意思似乎明白易懂,但是文字间所潜藏的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忽视掉。如例(1)-(3):
(1)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更宽广道路》,《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6期)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t is trying to fully understand, adapt to, and leverage. Under this new normal,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will form a crucial part of China’s efforts to advance th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its econom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economic growth model, and ultimately rais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ts economic growth. (《求是》英文版总第25期)
注:文章选入《求是》英文版时有删节。
从例(1)原文的结构上看,句子的重点在最后一个分句上,如果不对句子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就很容易从字面上将其理解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从而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造成误译。实际上,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来分析这句话,译者会发现,“新常态”是对中国现在所处的现实环境的高度概括,是推进改革措施的现实条件,因此“全面认识……引领新常态”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何种背景下开展的。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需要进行适当断句,将“新常态”的内容单独成句,并用介词短语“Under this new normal”来连接前后两部分内容,让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意思,也让英语读者一目了然,增强了可读性。
(2)全面深化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求是》2015年第21期)
A striking feature of our push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is our strong commitment to adopt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which involves facing up to problems, taking aim at problems, and resolving problems.(《求是》英文版总第27期)
例(2)中,译者很容易将原文后两个分句处理成并列结构,但仔细分析这两个分句的含义会发现后者是前者的解释说明,即“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问题导向”的内涵和要求所在。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将最后一个分句处理为以定语从句形式修饰限定“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以准确体现隐含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
(3)只有通过市场创新,开拓多元化、大规模市场,才能增强经济拉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21期)
Only by creating diverse and large-scale markets through market innovation can we boost China’s growth momentum. (《求是》英文版总第27期)
相较于例(1)而言,例(3)原文中的句子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暗藏不易被察觉的逻辑关系,即“市场创新”是“开拓多元化、大规模市场”的手段和途径,而“多元化、大规模市场”的形成能够“增强经济拉动力”。原文三个分句相互关联,内部逻辑关系一环套一环,译者在翻译时只有深入探究和理顺各分句间潜在的逻辑关系,才能合理安排译文结构,达到“信”和“达”的基本翻译要求。
(二)对原文所涉背景知识的理解
掌握好两种语言是译者从事翻译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也是理解原文的前提。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表象,语言文字的背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中央文献内容涉及广泛,紧贴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兼具理论性和专业性。因此,译者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原文,尤其是对中央文献而言,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对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如理论体系、专业术语、政策法规、历史和时代背景等,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如例(4)和(5):
(4)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更宽广道路》,《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6期)
First, control over the market should be further released. We should allow the market to play the decisive rol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ely on the market to detect and foster new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 (《求是》英文版总第25期)
例(4)中,“活”字是理解原文的重点和难点,译者如果对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甚了解,就可能对此一头雾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由此可知,这个“活”字实际上指的是要“放活”市场,即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将相关背景知识适当融入到译文中,采用意译的方式,保证译文所传达的信息完整准确。
(5)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求是》中文版2014年第15期)
At present, the percentage of China’s population living permanently in urban areas is 53.7%, with only 36% being registered as permanent urban residents under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is rate of urbanization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rate of 80%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lower than the average rate of 60%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a similar level of per capita income to China.(《求是》英文版总第22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化率指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其统计口径是常住人口,这个概念和口径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是一致的。因此,国际上通用的“urbanization rate”(城镇化率)的表述实际上指的就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户籍制度的国家之一,所以,在中国统计城镇化率时,还涉及一个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概念,即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例(5)中,译者将“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翻译成“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China’s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会给英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因为在他们的常识中“urbanization rate”就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没有必要加后面的修饰限定成分。在原文中同时出现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了更清楚地区分两个概念,译文中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对两个概念进行解释,避免产生误解。
解决理解问题最多只代表走完了万里长征的一半,而且理解的准确与否还有待于译文的检验。译者在完成理解任务后,表达就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翻译中,表达是指译者将通过理解原文获取到的信息运用到目的语中,表达的优劣好坏不仅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准确度,也取决于译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同时,由于翻译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播形式,译文的可读性直接关系到其传播效果的好坏。
《求是》英文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对外交流,其主要目的是作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窗口,对外宣介党和政府的先进思想和理念,让世界用更加开放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了解中国。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时刻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作为组织译文的主要标准,并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在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在具体实践中译者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翻译策略:
(一)调整结构
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句子结构方面,例如汉语多短句、分句,英语多长句、从句;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汉语多后重心,英语多前重心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984:35)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因此,译者在汉译英时必须按照英语语法习惯,通过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保证译文的流畅通顺,增强其可读性。
1. 正确处理分句
汉语分句较多的特点在《求是》杂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有时往往一个长句就自成一段,甚至一个长句中有七八个分句,且分句间逻辑关系复杂。译者在处理这样的句子时,如果一味按照原文语序依次翻译,那么译文会显得长而啰嗦,极大影响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由于英语句法善用从句以及相当于状语的现在分词和不定式结构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适当将分句转译为从句或现在分词、不定式结构等,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使译文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也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如例(6)和(7):
(6)进行体制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要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21期)
Objectively speaking, to avoid falling into the middle-income trap, China will be required to develop a new system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ree flow of technology, capital, talent,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求是》英文版总第27期)
例(6)原文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分句可以看作同位语,第二个分句实际上是对第一个分句的进一步阐释;第三和第四分句的内容是进行体制创新的直接效果和目的;最后一个分句则是体制创新的最终和根本目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根据各分句间逻辑关系,调整分句顺序,重新排列,将第一、二个分句合并为译文主体部分,将最后一个分句提前并采用不定式结构表目的,将第三、四个分句用介词短语“in order to”置于译文句子主体之后,表更直接的目的。
(7)在这一回顾历史、规划未来的重要时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9月26日至28日首次到访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取得圆满成功。(《开创世界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20期)
At this important time for reflecting on the past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Xi Jinping paid his first visit to UN Headquarters as Chinese President from September 26-28, where he attended a series of highly fruitful summits mark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UN’s founding.(《求是》英文版总第27期)
例(7)原文包含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修饰整个句子的状语成分,后两个分句是对国家主席习近平行程的概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将三个分句处理成并列结构会使译文显得冗长且没有重点。根据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译文运用“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将后两个分句连接起来,既突出了习主席访问的对象和时间这两个重点,也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 变主动为被动
汉语习惯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尤其是书面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虽然汉语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汉语的被动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常见。因此,译者可以将主语缺失或不必要译出的汉语句式译成被动句式,既不影响原意,也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如例(8)和(9):
(8)依法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良好法治环境是发展的“绿水青山”》,《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6期)
The main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therefore be shifted towards creating a sou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roviding high-quality public services according to law. (《求是》英文版总第25期)
例(8)原文是一个典型的无主句,其重点和中心是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译文将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信息,减少了因对主语推断不当造成的译文错误,也符合原文对政府职能的强调。
(9)我们可以从美国家庭状况的变化来看“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带来的问题。(《从中美比较看中国模式的特点》,《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15期)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centrality of individuals and rights are reflected in the chang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American families.(《求是》英文版总第26期)
例(9)是所在段落的第一句话,也是主题句,下文是对“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带来的问题的具体分析。译者如果按照原文直译,将“我们”作为主语会模糊原文的重点,造成上下文衔接上的断层,影响英语读者的阅读效果。事实上,“我们”是原文作者写作口吻的体现,没有实际意义,属于不必译出的情况。因此,译文采用被动句式将主题部分提到主语位置,既不影响原意,又与下文无缝衔接,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3. 调整重心位置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汉语往往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英语则是判定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调整句子重心的位置,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如例(10)和(11):
(10)美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大概可以用一个“虚”字概括;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大概可以用一个“分(裂)”字概括;美国政治的主要特征,大概可以用一个“钱”字概括。(《从中美比较看中国模式的特点》,《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15期)
Fragile, divided, and money driven——these are perhaps the best ways of describing the state of America’s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tics at present.(《求是》英文版总第26期)
例(10)原文采用了汉语中常用的排比结构,对句子重心,即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主要特征加以强调。译文将“虚”“分”和“钱”三个特征置于句首,起到与原文同样的强调作用。
(11)再看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的影响都迅速扩大,但中国的政治力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从中美比较看中国模式的特点》,《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15期)
Coming back to China, we can see that political forces have managed to keep their independence during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spite the rapid growth of social forces and capital during this time.(《求是》英文版总第26期)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例(11)原文的重点是中国的政治力量相较于美国而言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不受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的影响。译文将结论部分提前进行突出强调,更符合原文想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二)增补成分
1. 关联词和序数词的增补
汉语属汉藏语系,是意合语言。汉语中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在外部形态上一般没有显性的标志,交际双方常常是凭借对语义关系的敏感性和语境对语句作出正确的语义解码。而英语属印欧语系,是重形合的语言。英语中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有显性的语言形式作标志,如关联词语、序数词等,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试看例(12):
(12)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锐意推进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21期)
Looking back over the 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drive, we can identify three distinct phases. First, by carrying out rigorous reforms first in rural areas and then in urban areas, and first in the economic domain and then in other domains, China managed to realize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from a highly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to a fully vitalize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econd, beginni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 China’s opening up was constantly expanded to include coastal areas, river-belt regions, border areas, and inland regions. Following the country’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large-scal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known as “bringing in,” began to be followed by major strides in Chinese investment overseas, known as “going global,” signaling that China had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from a largely closed society to one that was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all respects. And third, as it continues to deepen economic reform, China is constantly stepping up its efforts to deepen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reforms, as well as reforms pertaining to ecological progress, indicating that China is making new advances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it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求是》英文版总第27期)
例(12)原文是一个典型的长句,共包含十二个分句,由分号将句子分为三个层次,主要叙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译文通过序数词和关联词来表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便于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意。
2. 主语的增补
汉语是主题显著型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汉语中主语不是必要成分,存在大量主语隐含句和无主句。译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增补成分来明确主语。如例(13)和(14):
(13)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使中共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作用》,《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11期)
Through people’s congresses, the CPC can turn its propositions into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Party committees can enable the candidates they nominate to assume positions of leadership in bodies of state power, by observing the relevant legal procedures. In this way, the CPC is able to exercise leadership over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rough bodies of state power.(《求是》英文版总第26期)
例(13)原文是典型的无主句,主要叙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领导和执政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原文隐含的主语。相较于被动语态,主动语态更能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更符合原意。因此,译文增补了主语“the CPC”,使句意更加明确。
(14)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作用》,《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11期)
To develop people’s democracy, it is essential that we uphold the rule of law, safeguard the authority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 and place democracy on an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footing.(《求是》英文版总第26期)
形式主语“it”是汉英翻译过程中处理无主句的一种常用方式。例(14)译文使用形式主语“it”,将汉语中“无形”的主语转换为英语中“有形”的主语,既满足了英语句式的结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3. 其他隐含信息的增补
汉语中的隐含信息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增补处理。这些隐含信息通常是常识性或在上下文中提及过的信息,其对中文读者来说很容易发现和理解。但是译者如果在翻译中忽略这些隐含信息,即进行直译,则很容易造成译文信息的缺失和英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如例(15)和(16):
(15)鼓励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21期)
We also need to encourage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 to return to China after they graduate.(《求是》英文版总第27期)
例(15)译文通过补充原文隐含的信息,对“留学人员”和“回国”进行了范围限定,使句意更加明确,避免造成误解。
(16)中国是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四大发起国之一,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开创世界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求是》中文版2015年第20期)
China was one of the four countries that convened the San Francisco Conference, also known as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1945, which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UN Charter. 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UN, it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put its signature on the UN Charter. It is also one of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求是》英文版总第27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于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历史上称为“旧金山会议”或“联合国制宪会议”。对于英语读者而言,“旧金山会议”的叫法却十分陌生,因为这次会议召开时的国际通用会议名为“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即“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因此,考虑到英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增补会议的国际通用会议名。
(三)注重变化
汉语为了强调某事或为了行文工整押韵,习惯采用重复表述,而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注重变换表达方式。如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 就显得有些乏味,换成“I believe”或“I guess”之类的表达则更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频繁出现的词汇和短语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两者构成翻译中的主要矛盾,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理解是表达的预备活动,为表达奠定基石;表达是理解的延伸和发展,译者要在译文语言组织和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平衡点,做到既完整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又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译者要保证译文的质量,就需要在表达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译法,并加以比较(程镇球 1980:6)。译者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不仅能够检验其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对提高译文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才能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的关系,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来源 | 网络公开素材
制作|绢生
审核|肖英 / 蓝莓
终审|清欢
注意啦,好消息!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号内搜”,获取链接,可以快捷搜索“译·世界”号内任意信息~
推荐阅读